據報道,售票行業業內人士自曝,電話或網絡訂票一開閘,車票瞬間就會被告知訂完了,“其實很多時候是有預留的余票的”,所以發車前四天或一天常有余票。很多黃牛都知曉此事,利用這一“不對稱信息”拿票、倒票。(1月27日《新京報》)
發車前四天或一天常有余票,這一“秘籍”是真的嗎?為什么車站知道,黃牛知道,唯獨乘客不知道?這些信息為什么不向公眾解釋、披露呢?該報道再次引發公眾對鐵道部
“內部預留票”的質疑。
此前,曾有兩名北京律師向鐵道部申請公開今年春運期間的可售票總數等,希望能查明是否有內部預留票情況。鐵道部還沒有回應。再加上此次業內人士對黃牛搶預留票的曝光,鐵路部門應盡快就“內部預留票”給公眾一個說法。
有沒有“內部預留票”?如果有,“內部預留票”是為誰留的?有何依據?未消化掉的預留票又是如何處理的?
近日有媒體報道,上海鐵路局新長車務段段長吳向東坦陳“以前通過內部關系搞票的情況很多”,但表示“現在基本上不可能了”??梢?ldquo;內部票”并非子虛烏有。但只有公開透明,才能讓大家相信“現在不可能了。”
年關將至,在有限的運力與爆發的人潮間求得平衡并不容易。不過民眾的一些抱怨、質疑,是推動鐵路部門改進工作的契機。
公眾的質疑,其實主要是針對車票的透明度、公開性。譬如,車站到底有沒有“預留票”的問題。盡管車站方面一再信誓旦旦地表示,沒聽說有這回事,但公眾總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,他們看到,“訂票一開閘,某次列車總余票數總是遠小于座位總數。”這樣的情形,當然應該有一個說得過去的解釋。
回家的車票牽系著很多人的心思,負有公共服務責任的鐵路部門,應該更加細化服務,嚴肅監管。一方面,要以徹底的公開填平信息不對稱的鴻溝,減少黃牛與內鬼勾兌、操弄的自由空間;另一方面,要建立更加完備的制度,約束內部人的不法之手,不讓少數人的濫權、貪婪敗壞整個行業的聲譽。